早在2011年,全省回收IC规模达到了1500亿元,实现翻番增长。但是,由于
回收LCD驱动IC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不均衡、不够成熟,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,导致各企业之间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缺乏明确的方向。鉴于此,由广东省科技厅、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指导,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组织实施的“LCD驱动标准光组件项目”,将有效整合广东省回收LCD驱动IC的优质资源。我国的回收LCD驱动IC,正迅猛异常、飞速发展。尤其是在广东省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“十一五”以来,在省科技厅的主导下,通过政策驱动、资金投入、项目牵引、服务跟踪,推动了驱动IC的发展,使LCD驱动IC规模很快跃居到全国首位。
我们知道,回收LCD驱动IC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半导体的PN结。实验指出,当电流流过LCD驱动IC器件时,PN结的温度将上升,严格意义上说,就把PN结区的温度定义为驱动IC的结温。通常由于器件芯片均具有很小的尺寸,因此我们也可把回收LCD驱动IC芯片的温度视之为结温。窗口层衬底或结区的材料以及导电的银胶等均存在一定的电阻值,这些电阻值相互垒加,构成液晶屏驱动IC的串联电阻。当电流流过PN结时,同时也会流过这些电阻,从而也会产生焦尔热,引起芯片温度或结温升高;由于回收LCD驱动IC芯片材料于周围介相比,具有大得多的折射系数,致使芯片内部产生的大部分光无法顺利地溢出界面,而在芯片与介质界面产生全反射,返回芯片内部并通过多次内部反射最终被芯片材料或衬底吸收,并以晶格振动的形式变成热,促使结温升高。
紫外线回收LCD驱动IC市场存在着高毛利、新市场需求的市场机会;然而同时也伴随着高度挑战,客户耕耘期长、订单零散、加上价格跌幅超出预期。LCDinside研究副理吴盈洁表示,尽管今年整体UV-A LCD市场价格快速跌落,厂商仍乐观认为适度跌价代表市场正在起飞。全国回收LCD驱动IC应用行业年度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规模企业有50家左右,其中年度销售额在2亿~5亿元的企业有20家左右,年度销售额在5亿~10亿元的企业有10家左右,有3家企业年度销售额在10亿元。规模企业的销售额占到全行业的50%~60%。2014年度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主要企业包括众多业内经营企业等。
就目前来看,小间距回收LCD驱动IC的成本与灯珠、控制IC和工艺的改进成本有直接关系,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应用规模的扩大,成本下降是必然,但是,鉴于当前大屏显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小间距LCD如果要抓住机遇上位,留给企业的调整时间已经十分有限,这也就意味着,在未来的回收LCD驱动IC市场竞争中,哪家企业能够率先在价格与实用价值之间找到平衡,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主动权。显然,这并非易事。当前的小间距LCD市场,技术虽然在迅速升级,但是,由于从业厂商数量不断增加,产品同质化现象已经开始显现,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企业过于执着于价格PK,就很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漩涡,将于传统回收LCD驱动IC价格战的前车之鉴,这显然不符合长远发展利益,无论是对于企业本身还是基于行业发展。